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数量及变化范围、可依赖程度及水的质量进行评定,并对其可利用程度及可控性进行评价。

沿革

美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就进行过部分河流或专门项目的水资源评价,主要是水量统计。苏联从1930年开始编制《国家水资源编目》及《苏联国家水册》,包括对河川径流数量及其化学成分等资料的统计整理和各类水文图集的编制。1960年后,进行了《苏联国家水册》的第二次修订,除整编全部水文观测资料外,还包括水文图集、水文要素变化规律及为工程服务的水文计算方法和图表等的制定和总结,并建立《苏联国家水册》的自动化情报检索系统,提高了水文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效率。美国则于1968和1978年两次完成全美国水资源评价工作,分析了美国水资源的状况和展望,比较了水资源的供需情况,提出远景需水预测,进一步分析可供水量及用水发展,讨论专门性问题,如一些地区地表水供水不足、 地下水超采、 水源污染、洪水灾害、土壤侵蚀、泥沙淤积、 排水不畅和湿洼地、 海湾及河口沿岸水质变坏等,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途径。日本则在1983年完成对21世纪用水预测,1984年完成日本水资源及其开发、保护和利用的现状评价。中国于1963年出版《中国水文图集》,对水文基本天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制图表,1985年完成中国水资源评价及中国水资源利用报告,1987年提出《中国水资源概况和展望》,对全国水资源量和质、 水能、 水运、水产资源概况、利用现状、供需展望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全面分析。1977年联合国号召各国进行国家级水平的水资源评价活动,加强水资源评价的国际合作,使水资源评价进入了全球性活动的新阶段。

内容

包括三个阶段,即:

(1)基础评价,即收集并整理已有的水文、气象、水文地质资料以及为进行插补用的其他有关辅助性资料,如地形地貌、地理环境等资料;

(2)进一步改进及扩充水文站网,进行细部调查以取得更详细的资料及信息;

(3)对为适应水的供需要求,而提引地表及地下水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的建议及其评价,包括对评价范围内全部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变化的幅度、时空分布特征和可利用量的估计,各类用水的现状及其前景,评价全区及分区水资源供需状况,预测可能解决水的供需矛盾的途径,为控制水所采取工程措施的正负两方面效益评价及政策性建议等。

方法

(1)对进行评价条件的估计,即确定评价工作要求达到的标准,并根据评价区内有关资料条件、水文测验水平和承担评价工作的技术力量,估计是否能达到所要求的标准;

(2)对应强调分析的专门问题所需资料的评价,及对所得成果有效程度的估计;

(3)制定对水文、水文地质、气象、地理有关资料及水利工程、水的利用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制图的工作大纲和方法,以及确定预期获取的成果;

(4)对评价成果精度和可靠性的说明;

(5)提出对成果推广使用的培训计划,及必需进一步开展的科学研究和开发的项目。进行时根据评价区的大小可再分一级或二级分区进行统计,然后逐级向上汇总平衡。分级原则分为两种:按水资源系统即按流域进行划分,及按水资源管理系统即按地方行政区划分。为进行水资源自然条件评价使用的水文、气象资料系列的统计分析,应选择同步期系列资料以保证面上精度的基本一致,对用水资料应选择近期几年(包括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资料,以提高其代表性。

水资源评价中,要求对因采取工程措施增加有效供水而引起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评价,包括对工程正负效应进行对比,以供决策参考。评价可从四方面进行,即对国民经济总体增长的效应、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效应、对增加社会福利的效应和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包括对人类社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如果出现负效应,还应对如何尽量减少负效应的补救措施提出建议。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应注意随时补充新情况和新资料,以保持评价主要结论及建议的及时、现实和可行。通常应每 5年进行一次检验和修正,10年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作较大的补充甚至重新进行评价。对水资源问题特别突出或十分重要的特定地区要专门进行评价,以保持其实用价值。此外,全球变化的研究涉及一切领域,气候变化有可能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改观,需不断加强这方面的预测研究,以为更长远的水资源问题决策参考,从战略目标上考虑采取相应对策。

参考书目
  1. water-Resources Assessment Activities,Handbook for National Evaluation,UNESCO and WMO,Geneva,1988.
  2. L.W.Canter,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Methodology & Technology Sourcebook,Science Publishers,lnc.,Ann Arbor,Michigan,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