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浏览

中国古代以孔孟为宗师、主张以仁义道德治国的学派。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王道衰,礼义废,政权失,国异政,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一套以仁学礼治为基本精神的救时治国方案。在先秦,儒学是诸子百家学说之一,汉以后则上升为统治阶级提倡的官学。

起源和发展

儒的起源很早,儒者作为殷、周王朝的官吏,从事教育和相礼活动。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儒者失去原来地位,在民间以相礼为业,其中的佼佼者孔丘吸取殷、周文化财富,提出系统的理论体系,创立儒家学派,为先秦儒学发展的第一时期。孔丘死后,“儒分为八”,战国前期,孟轲较多地继承孔学原义,批判墨家、杨朱以及法家诸学说,以求光大儒学,为先秦儒学的第二时期。战国末年,荀况以仲尼、子弓的继承者自任,立足儒家,在批判的基础上,融会贯通道、墨、名、法思想,开后期儒家之先河,是先秦儒学第三时期。先秦儒家代表人物还有颜回、曾参、子思、子路等人。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史料有:《论语》、《孟子》、《荀子》、《诗经》、《尚书》、《周礼》、《仪礼》、《孝经》、《周易》和《春秋》等。

先秦以后,儒家为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汉代董仲舒以儒学为主,兼吸取阴阳、道、法诸家学说,使儒学神学化;魏晋何晏、王弼诸人援道入儒,使儒学玄学化;宋明时期周敦颐、朱熹、王阳明等人又把儒、道、佛结合起来,把儒学哲理化。儒家政治思想形式虽然多变,但其王道、仁政、礼治的主张不变。

基本内容

儒家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作为一个学派,他们的思想和传统又有共同特征。

经世传统

儒家是入世主义者,对政治采取积极态度,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孔子一生栖栖遑遑,为的是要按周礼的模式去矫世、救世、经世。孔丘之后,儒家经世传统分为二途:以孟轲为代表的内圣路线,强调伦理道德修养,发展成仁政说;以荀况为代表的外王路线,强调外在的客观政治论,发展为隆礼至法的礼治主张。秦汉以后,中国士人几乎都以这条入世、经世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为,它使中国得以避免全民族的宗教迷信,造就出以伦理纲常为中心的封建政治文化

政治理想

儒家的理想是《礼记·礼运篇》所描述的大同、小康社会。孔丘从仁的精神出发,以怀古的方式憧憬未来,称尧舜时代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称文武周公时代是“天下为家”又充满礼义仁信的小康社会,是近期奋斗目标。孔门后学对此又有不同的展开,孟轲宣扬王道仁政,荀况提出“王制”的社会模式,实际上都是大同、小康理想的延伸和具体化。

政治主张

儒家代表人物的政治主张并不完全一致,但有许多相同之处。正如司马谈所说:“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其政治主张大要有:

(1)德治仁政。这是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孔丘提出“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孟轲宣传仁政,荀况也坚持德政主张。

(2)礼治。周礼是儒家所强调的社会政治规范,孔子要求统治者“克己复礼”,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荀况深入地探讨了礼的起源和功能,认为“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礼者,政之挽也”(《荀子·大略》),“国无礼则不正”(《荀子·王霸》),等等。他还吸取了法家重法之长,主张礼法并重。

(3)尊君重民。孔丘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不能自诸侯、陪臣出。孟轲相信君权神授,荀况认为君王“国之隆也”(《荀子·致士》)。在尊君的同时,儒家亦强调重民,包括爱民、保民、利民、教民;使民以时,取于民有制等内容。孟轲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将先秦民本思想推向新的高峰。

(4)人治与尚贤能。儒家强调政治领袖人物在政治中的决定作用。孔子告诫鲁国季康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告诫鲁哀公,“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礼记·哀公问》)。孟子说:“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荀况说:“有治人,无治法”(《荀子·君道》)。《礼记·中庸》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由于主张人治思想,儒家强调尚贤使能。孔丘呼吁“举贤才”和“举直错诸枉”(《论语·为政》);孟轲也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荀况更有大量用人唯贤的名言。他们注意到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选拔。

(5)主张大一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生灵涂炭,孔丘、孟轲、荀况都主张在仁与礼的精神下统一中国。孔丘憧憬文武盛世,即是怀念周初的一统天下;孟轲也认为只有“定于一”,才能有太平世界。

思想特点和影响

以“求善”为目的的伦理观与以“求治”为目的的政治观相结合的儒家思想,植根于中国宗法-农业社会的土壤,强调以德治国与贤人政治。其特点有:

(1)注重道德修养。儒家把道德作为政治的出发点,形成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半封闭式的体系。

(2)注重教化。与法家重法相反,儒家强调教化。认为通过自我体验和外在教育,可以使人从善。其求治过程是一个由己及人,由上及下,由智及愚的道德改造和感化过程。

儒家是诸子百家中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它所宣传的政治理想、政治道德、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它强调的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民本思想,举贤用贤之道,忠恕之道,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在反对暴君暴政、要求给予人民休养生息的斗争中,在反对官吏的私欲、要求社会公正的批判中都起过积极作用,成为推进中国社会进步的思想工具。然而,历代统治者也利用其道德伦理说教对人民进行怀柔式的统治。儒家思想的复古倾向,片面地重义轻利,以及它的因循保守性质,缺乏进取、开拓、务实的精神,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束缚和压抑。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