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支出说的理论特点

浏览

收入支出说的理论特点

收入支出说不仅成为西方国家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而且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反响。其特点是:

①收入支出说把一般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二分法”(即把经济学分为价值与货币和物价论这样两个相互隔绝的部分)。

②突出了投资的重要性,阐明了货币的实际作用。作为该学说核心的储蓄—投资理论认为,从经济萧条到经济开始复苏,并不是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而是由于投资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尽管会引起利率下降,但并不能导致投资增加;只有资本边际效率上升,投资才会增加。因为货币不足,用于投资的资金就缺乏,必然会导致利率上升,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使投资减少,储蓄增加,从而阻止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与早期货币数量论者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一般稳定不变、可视为常数的观点相反,收入支出说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它既可能加快,也可能减慢。当储蓄大于投资时,人们以现金、货币债权的形式持有其货币财富的比率就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相反,当投资大于储蓄时,货币流通速度就加快。

④货币数量论假定充分就业,认为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是直接的,呈同比例变动。但收入支出说不假定充分就业,认为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是间接的,不一定呈同比例变动。在资源未充分利用时,物价水平并不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同比例变动,而是引起产量和就业的增加。

⑤收入支出说阐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货币供给量变动导致利率变动,而利率变动则影响储蓄与投资均衡,会改变人们的经济活动,从而影响到就业、产出、收入以及物价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