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建制沿革

浏览

夏为雍州地。

商、周为羌、戎地。

战国末期入秦国版图。

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8年)秦置陇西郡,县境属秦枹罕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县地仍属陇西郡枹罕县。

西汉初,县地属陇西郡枹罕县,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取天水、陇西、张掖三郡各二县,置金城郡,县境属金城郡枹罕县。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置河关县,属金城郡。

东汉初,县地分属凉州刺史部金城郡河关、枹罕两县。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陇西郡,枹罕、河关县皆属之。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陇西宋建聚众据枹罕割据自立,自号“河首平汉王”,设百官,改元自立30年。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夏侯渊率兵攻克枹罕,斩杀宋建,平定河关,渡黄河入小湟中,河湟遂安。

三国时,属魏。

西晋初,属秦州陇西郡。西晋惠帝永宁中(301~302年),凉州刺史张轨分西平郡界,置晋兴郡。在县地大河家设临津县,属晋兴郡。

十六国时自治县境相继为前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后凉等割据政权辖地。

西秦永康元年(412年),属建昌郡,北魏又设置。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西秦为夏赫连定所灭。县境遂入于吐谷浑。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县地入北魏管辖。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河州刺史杨宽于凤林川置凤林县,县境东南、东北部地面属凤林县管辖。北周时,县地分属凤林县和枹罕县。

隋初,县境属枹罕郡,开皇三年(583年)改枹罕郡为河州,县地属之,大业三年(607年),改河州归枹罕郡,临津县属之。后设积石镇。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河州,辖枹罕,县境属之。贞观五年(631年)置米州。贞观十年(636年)米州废,设米州县,属河州。贞观十一年(637年)置安乡县。永徽六年(655年),米川县移于黄河以北(青海省境),改属廓州。仪凤元年(676年)安乡县西移至安乡城(安集乡境内),县地分属安乡、枹罕二县。随后设积石军归属陇右节度使。天宝元年(742年),改安乡县为凤林县,改河州为安乡郡。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县地陷于吐蕃。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趁吐蕃内乱,率众起义,收复河西及兰、河、岷等十一州,县地归唐,不久,复陷于吐蕃。

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吐蕃唃厮啰政权强大,控制河湟地。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木征以河州归附,复置安乡郡,属熙州路。五年(1072年)宋遣王韶击败木征,置熙河路。六年(1073年)五月,王韶命景思立知河州。县境属之。

金天会九年(1131年),金兵入陇右,取熙、河、兰诸州,河州入于金。天会元年(1123年),金设积石州。金初,沿宋制,县地属临洮府河州。皇统二年(1142年)更临洮府为临洮路,仍属之。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蒙古灭西夏后,攻克河州、积石州,县地入蒙古汗国。

元初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元始祖至元六年(1269年)改河州为河州路,隶宣政院,辖定羌、宁河、安乡三县。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将邓愈攻克河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河州卫,受辖于陕西都司西安行都卫。基层实行里甲制度,河州原制45里,明嘉靖时人丁减少缩为31里,县境内有银川、木叶、吹麻、下川、样卑5里。六年(1373年)置河州府,领宁河、安乡二县,县地属安乡县。成化九年(1473年)改河州军民指挥使司为河州卫,复置河州。县境银川里、木叶里、吹麻里、样卑里、下川里皆属河州。

清初,县境属临洮府河州管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废除明代里甲制,改设会社制,县地为西乡二十九会中的十八会。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营,设循化厅,县境内癿藏、红崖、端言、回回、迭古、仰化六部族,归其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分甘肃省行政区划为七道,县地属兰山道河州。

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废府、州制,将河州改为导河县,县境属之。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导河县为临夏县,县境癿藏、小关、中咀岭、居集乡部分沿山地区属循化县,银川、铺川、安集等地属永靖县,其余属临夏县。

1949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石山解放,人民获得新生。

1949年8月至1958年,县境除安集、银川、铺川乡外,其余属临夏县。

1958年底,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合并为临夏市。

1961年,恢复临夏县建制,县境属临夏县。

县城全景

县城全景

1980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