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新观念

浏览

近几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国内外的医学专家经过精心研究和临床实践,对癌症的治疗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一些新观念对治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大家借鉴。

既要治癌 更要保命

治疗癌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彻底歼灭癌细胞,虽然很理想,但也常常使病人难以承受。有些晚期癌症病人已经虚弱不堪,连进食都很困难,此时如再用大剂量的放疗或冲击性化疗,反而使患者一病不起而加速死亡,产生“癌虽除,人也亡”的悲剧,这样的治疗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医学认为,“所重在命,不在乎病”、“缓则疗病,急则顾命”,都强调了“留人治病”的观点,因而对整体情况好的病人,治疗重点以攻邪为主,而对整体情况差的患者,则先调理脏腑,补益气血,平衡阴阳,先扶正再攻邪,这都是非常正确的。其实,对某些晚期癌症病人也不一定要求治愈,只要采取姑息疗法,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即可。特别是有些高龄病人,按自然规律,即使不死于癌症,他们的寿命也可能只有几年时间,因为各种脏器的衰老,直至衰竭,最终都是无法避免的。

防止过度治疗确保生活质量

有些病人治疗后虽然癌症消失,保住了生命,但却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如有的鼻咽癌患者,经放疗后造成严重的颅神经损伤,出现无法张口,进食吞咽困难,讲话不清等症状;还有的早期骨癌患者,可以不截肢的,但为了“保险”起见,也轻易采取高位截肢,这都给患者造成了终身生活的艰难及痛苦,显然是不可取的。总之对癌症病人的治疗都应全面考虑,不但要做到治病救人,而且要设法减轻毒副作用,严防因过度治疗而造成肢体器官损伤和各种不良后遗症,以提高病人日后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尽可能地享受正常人的生活乐趣。

治本也要治标重视对症治疗

由癌症引起的症状,常常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如晚期癌症患者,半数以上都有剧烈疼痛而无法安眠休息;有的肺癌患者胸水积滞,影响正常呼吸;有的食管癌病人,食道阻塞无法进食……这些皆从癌症这一根本引起,但在治疗中若单从抗癌治本考虑,虽然最终可望治标,但依现今的医疗水平,问题远非那么简单。此外,癌症的一些症状常使病人难以承受,而加重病情。因此对癌症的治疗,既要治本也要治标。倘若一味追求治本抗癌,显然缓不济急,故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以解除病人最痛苦的症状为首要任务。实际治疗中,治标往往比治本容易得多。如对止痛,西医已有三级止痛方案,也可用手术阻断神经止痛,中医也有很多止痛药物。中西药物的对症治疗,使一些晚期癌症的治疗有缓解和好转的可能。

治癌方法 日益创新

当然对癌症的治疗光靠病人的精神支柱与决心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科学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对各种癌症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如对脑瘤患者采用伽玛刀治疗,效果要比手术开颅摘除好得多;对无法手术的肝癌患者可采用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即介入放射治疗;对消化道癌肿破裂出血可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对膀胱癌、乳腺癌、皮肤癌等可采用“激光血卟啉”的新疗法;对部分直肠癌病人手术时可保留直肠,免除造口的烦恼等,此外还有加热、冷冻、电化学、免疫疗法等研制成功给抗癌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给一些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让癌休眠与癌共存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位外科医学专家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大胆地向传统的癌症治疗原则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对某些癌症患者来说,手术切除非但不能治疗癌症,反而有促进癌细胞呈暴发式生长增殖以及转移的危险,乍一看来,这个观点似乎违背了医学界有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治疗癌症原则,近乎荒唐,但却被许多临床病例证实它是可以令人信服的,因此他提出了暂不做手术,让癌休眠的新观念。所谓癌的休眠期,就是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与自然调控等综合因素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抗癌机制,是癌细胞的生与死达到平衡状态的表现,当癌组织及其周围无新血管产生时,癌细胞既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也没有通道可以向人体其他部位转移,从而使癌的生长速度减慢,因此,现代医学提出不要打破这种平衡,要设法阻止癌周围血管新生。值得庆幸的是,一种被称为RNP—470的人工合成抗血管新生的药在本世纪已应运而生,并在美国、日本等地试用后获得成功,这种人为延长癌症休眠期的观念,与我国医学界的部分医师认为让病人与癌共存,带癌生存的理论是不谋而合,它们都能延长病人的生命,是癌症防治研究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当今癌症治疗的最新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