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读后感精选作文6篇1300字

浏览

本文整理了镜鉴读后感(1337字)、茉莉香片读后感(1287字)、种好心田读后感(1261字)、黄州快哉亭记读后感(1259字)、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287字)、感恩做人敬业读后感(1330字)等1300字左右的初二读后感精选作文6篇,供您参阅。

镜鉴读后感_1300字

是疯狂泯灭了良知,是贪婪吞噬了理性,是泪水荡涤了心灵,是忏悔昭示了新生。不要把自己的一生,当作偿还灵魂罪恶的筹码;不要让无尽的悔恨,担负人性救赎的沉重;忏悔录,警钟为你而鸣!

看着《镜鉴》中一个个忏悔的面容,让我想起了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忏悔录》节目中的这段旁白。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可以明事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一名运营管理岗位工作者,工作之余观看了《镜鉴》视频,使我感慨颇多,给人教益,启人思考,助人为德。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活上不拘小节,思想上就会放松警惕,行为上就会放纵自己,最终就会滑入罪恶的深渊。我们农行人,只有常怀知耻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金钱,才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农行的未来。

一、要常怀知耻之心

《镜鉴》中那些犯案的人员心存侥幸,无视国法制度,铤而走险,却在深陷牢狱之后痛哭流涕,向单位向家人忏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西方相传人类意识的觉醒,来源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从此洞晓廉耻,而我国古代早将“廉耻”视为首义。孟子曾说“人不可以无耻”,“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欧阳修也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这就是说,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一旦有了羞耻之心,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做人有小节大节之分,知道何为羞耻是做人的“大节”,万不可轻视。我们每个农行人都必须在小事小节上过得了关,大事大节上才会过得硬。康有为曾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做人要从知耻做起,知耻才能明德。要树立忠于党、忠于人民事业的大德,也要培养待人处事行为规范的“小德”,而后者是达到更高思想境界的基础,在我们农行队伍中要倡导个人修养、内省、自律,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要常思贪欲之害

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每个人都有欲望,只是多少的区别。有人心如止水,淡泊明志,他们明白“正”字近乎“止”,是以杨震拒金,以清廉为荣;林则徐不治家产,以俭朴为荣。有人贪图享受,私欲膨胀,他们不明白“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是以成克杰、胡长清之类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我们每一名农行员工,要想抵御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就必须在树立崇高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通过警示教育,常思贪欲给单位、给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做到廉洁自律,警钟长鸣。

三、要正确对待权力和金钱

正确对待岗位赋予自己的权利,因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为民服务,用得不好,就可能把自己给害了。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银行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天天要与资金打交道,因此我们更要有坚强的意志,思想上要有过硬的“防火墙”,才能经得住金钱的诱惑。一旦被金钱迷住了方向,到头来就会鸡飞蛋打,人财两空。

以上是自己学习《镜鉴》后的体会。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应该坚守道德的底线,坚守做人的基本准则,坚守法律的刚性条款。如果人生是一条河,船上的水手就是我们自己。“慎”与“不慎”,往往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是翻船落水还是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把自己的一生,当作偿还灵魂罪恶的筹码。

成语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又如:还有好几个侍卫,留管前后门,准备查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蔡东藩《清史演义》第四十三回)

成语形形色色: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如:《列子·天瑞》:“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色者,有色色者。”又如: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难免良莠不一,何况是上千上万。——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

茉莉香片读后感_1300字

有人说:“只有张爱珍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有人说:“她要的就是没有一朵花,没有一瓣眼泪送她退场,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

张爱玲出身贵族,才华非凡,性情怪僻,两次成功的出走,两次无论如何都算不得成功的婚姻,一个传奇的女人,无数的人甚至说不清是为她的文字所折服,还是为她的传奇所吸引。

我想正是因为她这一生的苍凉传奇,才写出了如此苦的《茉莉香片》,正如一壶茉莉香片,太苦了。

这个故事是发生在香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主人公聂传庆的出生和张爱玲差不多,他的家令他厌恶,父亲的蔑视,继母的讥刺,都令他抬不起头,再加上言丹朱的身世,他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倒霉的一个人。他幻想着自己如果是言子夜的儿子,那他现在的生活一定很幸福,所以他恨言丹朱,认为有了她才没有自己。以至到最后传庆有了要丹朱死的念头,。当我读到“他用一只手臂紧扶住她的双肩,另一只手工劳动和就将她的头拼命地向地按,似乎要她的头缩回到腔子里去”。我感受到当时传庆多年的怨恨发了。身世的卑微,命运的坎坷,生活的不如。一下子全涌出了这个未曾了解世事的少年的心,他内心的恶恨终于在这一时刻彻底释放。他忽视了那夜满天眨眼的星星,看不到他眼前那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心中浓烈的怨气让他透不过气,忽视了一切只知道报仇。他把怨气全部出在了言丹朱身上,言丹朱成为这一切悲剧的替罪羔羊,悲哀!

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轻轻一揭,却让我们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觉里,苍凉就应该是灰蒙蒙的那种,有些恍惚;有些谜离;而她的苍凉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温暖的,舒适的,但后来总归让你沉下去,沉下去,成了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成了朵云轩笺轩上的一滴泪球也不要紧,好歹仍是一个红黄的湿晕。

张爱玲笔下的苍凉总是湿润的,才分外的动人。

写那篇文章,并不是因为香片擅棋,就只是感觉棋道和茶道一样,里面也蕴涵很深厚的禅意,令人去怀想人生,人生如棋——但是不是所有的棋都是以胜负论英雄的,围棋中有一种无法消解的连环劫、长生劫,因为无法终局,只能以无胜负告终,是棋局中的珍局。有的棋手会因为巧遇到这样的棋局而欣喜莫名,其实想来也是和人生一样,棋逢对手的人生进退才是最有味道的,可是是否能寻到这样的对手留一局珍局,那可是机缘造化的际遇了呢。

下棋,当棋盘上无子的时候,那样空旷的广阔,就象人一生的起始,对于未来是茫茫无知的疑惑,长路漫漫,有平坦的大道,也有曲折的小径,并不清楚该往何处,从第一颗棋子落下,就开始了长长的选择的路,空旷的院落里有了足音,梦一样的旅程开始了,人在局内,又在局外,生死的演绎,世事的纠葛,自己演出自己的故事,用黑白的棋子在棋盘上描画着自己的影子,得失功过都黑白分明。其实,棋没有什么输赢对错的分别,只有境界的高下。棋盘上显示着一个人运筹帷幄的心胸,是否在做自己想做的人。当最后一字落下,生命就象那些被收起的散乱的棋子一样的时候,棋盘又空了,转眼过了一生。

都说棋逢对手,那个和你真心对弈的人在哪儿 却是个要用一生来解的谜。

成语棋逢对手:比喻争斗的双方本领不相上下。如:《晋书·谢安传》:“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唐·杜荀鹤《观棋》诗:“有时逢敌手,对局到深更。”又如:他两个在半空中,这场好杀: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四回

成语运筹帷幄:运筹帷幄[yùn chóu wéi wò],意指筹,计数的器具。帷幄,军旅中的帐幕。“运筹帷幄”指在军帐中出谋策划。语出《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後用“运筹帷幄”比喻谋划策略。[源]《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於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於易,为大於细。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淮南子·兵略》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主孰贤?将孰能?民孰附?国孰治?蓄积孰多?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备孰便?故运筹於庙堂之上,而决胜乎千里之外矣。另可参考:《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典故]“运筹帷幄”的“筹”,是计数的器具。“运筹”,计算、谋划之意。“帷幄”,军旅中的帐幕。“运筹帷幄”是指在军帐中出谋策划。《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记载,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英雄四起,最後形成刘邦与项羽两人楚汉相争的局面。垓下一战,项羽兵败,後於乌江自刎而死,刘邦成为天下之主,因而开启汉朝的时代。局势稳定之後,汉高祖刘邦在雒阳南宫款宴群臣,向诸臣说:“今天我为什麽可以得到天下?而项羽却会失败呢?”大臣高起和王陵便回答说:“陛下您在部下建功後,能论功行赏,与人同利,不会藏私,项羽却不是如此。他嫉妒有能力的人,对待有功者不但不赏赐,反而伤害他们,不愿与人共享战果,所以不得人心而失败。”刘邦听了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讲到坐在营帐中策划谋略,就能在千里外得到胜利,这点我不如张良;论镇国安民,保障物资的流通,这点我不如萧何;如果说到带兵打仗,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点我又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重用他们,才是我取得天下的真正原因啊!而项羽有一贤臣范增,却不好好重用,所以才成为我的手下败将。”因此《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自序中,说张良身在军营中便能掌握局势,策划谋略,使远方的军队赢得胜利,助高祖开邦定国,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制胜於无形”。後来“运筹帷幄”演变为成语,就被用来比喻谋划策略。

种好心田读后感_1300字

我认真地拜读了《种好心田》这本书,感触颇深。初时阅此类书,只为了解孩子,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所以惟方法至上。读得多了,才发现,方法万千之众,且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然各据其理,也曾茫然不知所措。然而再读下去,也渐渐寻出些感觉,得窥教育的真美所在。于是,尽弃各类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的教育方法,专研读教育大家探讨教育规律的书籍。所以,当《种好心田——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幸福教育》一书读毕时,我那颗慕道求真之心再次得到了大大的满足。翻览着两位当代教育家的智慧,听他们细诉着在教育上行走的热爱,感受着教育之“道”以不变应万变的纯粹,这何尝不是一次幸福的阅读之旅啊!

看了“生命磨难”这一部分后,得知魏老师经历文化大革

命时期,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忍饥挨饿,挨批斗,劳动惩罚。但是也磨练了人的意志,真所谓:有得有失。我想:这大概就是他以后工作勤恳忘我的基础吧!

教育的“道”其实是普适的,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不论是对于专业教师,还是对于一个普通的母亲。而《种好心田》一书,就是把这种“道”通过两位教育家的感悟和实践加以阐释。而在家庭教育中,究竟其核心之妙,应是作父母的,要种好心田,修身懿德;对待孩子,要放手信任,自负其责。

“种好心田”这部分,更令我感动不已。深深得体会到:一个人如果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什么事情都能做好。更加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才能搞好教育,今后教育应该怎样走?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教育在这种”老生常谈“中,一次又一次地”创新“与”变革“,却一次又一次地出问题。那么,其中是不是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呢?我觉得,还是有的,那就是民主治教、科学发展,其关键的关键就在于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大多数人民群众认可的常识,大多数师生愿意接受的常识,常常就是符合规律的、科学的人间大道。对这些常识,我们一定要坚守、坚守再坚守,决不动摇。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一定能科学发展。我觉得,要做到三个坚守。

首先,坚守民族的传统常识:先贤先哲说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古代如此,现在亦然,再过一万年都用不着改变。

其次,坚守新中国师生们耳熟能详的常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三有一守、注重实践、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第三个坚守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守自己的优点长处,坚守自己做得对的事情,决不动摇。”这些话不光引起教育管理者的思索,也引起了我这个普通教师的深思,作为一个教师工作起来更应该遵循它的教育规律。按着领导的部署,按着教学的可寻规律,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的事你想通了,就容易放下自己说了不算的事,看得开,想得透,出得来,放得下。要收缩成本,回归内心,超越自我,种好心田。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眼前的事情,尽到眼前能尽的责任。这样,你就把自己有限的成本,都投资在了你说了算的土地上,而不是投资在人家那个地上,当然,你就会快乐。快乐指数高了当然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就高了。

成语细枝末节:末节:小事情,小节。细小的树枝,策末的环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如: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又如:只须使其符合于总的抗战国策,而不必作细枝末节的限制,更不能随时解散。——邹韬奋《抗战以来》

成语放之四海而皆准: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如:《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又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黄州快哉亭记读后感_1300字

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因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历来被人推崇备至,公认是一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好文章。

中国如数家珍的文化中,贬官文化可谓是及其夺目。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中国文化中及其夺目的一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仕途衰,文章才会兴。苏轼的《石钟山记》,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还有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由于被贬谪居,心中难免会有所不平和愤懑,所以他们的文章都含有一股独特的力量和一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冲突,而这就是贬官文化。

通过一篇篇贬官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同时我们也会对他们的悲惨遭遇而感到同情,但更让我们感慨万分的是幕后当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碌碌无为。也就是说穷奢极欲的统治集团是成就贬官文化的根本原因。这在读过的《黄州快哉亭记》后感触更深了。苏辙“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背后暗含了多少辛酸和悲哀?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弟弟苏辙因上书求情而也谪居筠州。苏辙对统治者是该多么绝望啊!在楚襄王快哉之事中我们就可以读出。仕途忽跌谷底,这也是他们写文章的灵感来源。

中国独特的封建统治时期孕育了丰富的贬官文化,它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带给我们巨大是影响。

贬官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觑。对于统治者来说,贬官文章积累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百姓对统治者能力的怀疑和不满,而减少这类文章出现的办法就是文字狱。上文提到的《乌台诗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大量无辜受害者被牵连被迫害,一时人心惶惶,莫不敢言,社会风气渐渐变化,文人墨客只能“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了”。另一方面,这种风气下的人们都难以克制心中的不满,却又害怕文字狱,通常所写文章及其含蓄,所言之语非常委婉,这对于当时文学上的写作风格也影响甚大。不难发现,宋神宗年代大家之作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手法运用之精巧令人赞不绝口。

贬官文化对历史的影响实为重大。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不少贬官之作对于当时政治制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许这种见解在当时看来是不切实际的,却给后代统治者提供了良好的意见。孔子多次被免去官职,无奈之下只能周游列国四处讲学,而他所提出的儒家思想却被后世统治者所采纳,沿用至今。可见,贬官之作的影响之大。

当然,在我们这个纷繁扰攘,浮躁不堪的现代社会中,贬官文化似乎已经渐渐消失,不会再有忧国忧民的官员写出的永垂青史的著作,不会再有因自己未被重用而愤懑不平的佳作,不会再有自己满腹才华的治国大道的论述,即使有,也是极少的。与封建社会相反,现代社会拥有一股傲然正气的人是每一个百姓,贬官文化已不知不觉中融合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似乎变成了“被贬之人”。对于食品安全,我们有苦要说,对于腐 败官员,我们有苦要说,对于制度改革,我们有苦要说。面对我们的“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又有谁来拯救或同情呢?谁也不知道。

苏辙评价《黄州快哉亭记》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辙一字立骨,又添彩于仕途衰,文章兴的贬官文化。

成语醉翁之意: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如: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又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仇五科说:‘翩翁是醉翁之意罢了。’”

成语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如:《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又如:那时节,朕却忧国忧民。——明·吴承恩《西游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_1300字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成语惊采绝艳:指文采惊人,辞藻华美。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又如:因暇[余]熟读长吉诗,刺其文字之惊采绝艳,一一汇录。——清·郑文焯《鹤道人论词书》

成语身体力行: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如:《淮南子·泛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又如: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清·张惠言《承拙斋空传》

感恩做人敬业读后感_1300字

发现这本《感恩做人敬业做事》时,我被吸引了。“感恩做人敬业做事”不正是我们需要的 一种生活、工作的态度吗?看完后我豁然开朗。明白了“感恩做人 敬业做事”的内涵及相 互关系 , 领悟了用感恩做事业 , 用敬业做人的人生真谛。做人做事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 华。

“感恩做人 敬业做事”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善于发现快乐并制造快乐的智慧。拥有了这种做人做事的态度,我们将会以坦荡的心境,应对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树立正确的生活工作理念 , 让原本平淡的生活工作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提起敬业,更让我想起了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主人公许三多。他有句 座右铭“要好好地活,好好地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于是他养成了“凡事都要认真、执着 , 凡事都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思维习惯和做事方式。许三多的执着让我真正懂得了“最大的能力是敬 业最大的智慧是感恩”这句话的含义,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我读《感恩做人 敬业做事》这一本书后的感受。

一、尽职尽责让工作“零缺陷”。

任何一件事情,无论它有多么艰难,只要你怀着一颗责任心,全力以赴地去做,就能够做到“零缺陷”。这是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应该有的工作态度。一个取得成功的人,他一定是一个做事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人。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道理,成功的方法是相似的,而失败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然而再多的原因都有一个共点,那就是越接近“零缺陷”,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小,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为了实现“零缺陷”最好的办法就是事前预防,做好周密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常言道:计划是成功的第一步。不管自己处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应对自己近期、中期、远期的工作 做个全面周密的安排,然后一点点地去落实,尽职尽责,让工作“零缺陷”。

二、审视过往三省吾身。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一个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少犯错误。因为他们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后面的行动打基础。在一天 结束时,一定要花点时间审视一下自己这一天的行为,沉思一下哪些事做得还不错,有哪些 做事方法值得积淀,哪些事做得还不够理想,如何做才会更完美。同样一个人的成长、成 熟也在于反思。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 实践、升华经验,每天在这样的反思、审视中寻找真实的自己,寻找事情的真相,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工作,真诚地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成就,不断 改进、不断完善。自省一次获得一次经验,三省吾身就能获得受用一辈子的财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三省吾身,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感恩?

三、持续学习增加自我“含金量”。

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知识不够用”、“业务不够熟”等情况,如何应对?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必须要认真细致,来不得 半点疏忽。这就要求我们不断 地提高自身的素质。素质从哪里来?学习和反思则是提升素 质的关键。学习能增加知识丰富思维,提升工作的水平。反思则是让自己的工作更富有思想和智慧。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正确面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成语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如:《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又如:三省吾身,谓予无愆。——宋·洪迈《容斋续笔·十五·逐贫赋》

成语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如:清·越翼《廿二史札记·五·东汉尚名节》:“盖当时荐徵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又如:他们缺乏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高兴的欢迎的全力以赴的精神。(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