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性脑病的综合治疗体会

浏览

慢性肝性脑病是由多种慢性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性格改变、举止失常、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常见病因为肝硬化,此外,原发性肝癌晚期亦可引起。近2年来,笔者在林举深教授的指导下,对收治的10例患者中采用中西医结合中药灌肠的综合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疗效,现分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患者中9例为肝硬化失代偿期,1例为晚期肝癌患者;9例肝硬化中6例因上消化道出血,2例因排放腹水,1例因低钾诱发;其中8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合并糖尿病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性格改变、举止失常,1例昏迷。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神志改变。

1.2 治疗方法 由于肝性脑病的基础疾病多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休克、电解质紊乱等多种情况,病情危重复杂,所以临床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中医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还给予大黄灌肠液进行灌肠等综合治疗。

1.2.1 西药的基本治疗原则 (1)去除诱因: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调整饮食,纠正休克,慎用镇静剂,清除肠道积血,控制感染;(2)减少肠道氨的代谢;(3)促进体内氨的排泄;(4)减少或拮抗假性神经递质

1.2.2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 慢性肝性脑病的中医临床特点主要为正虚邪实,正虚主要为气阴耗竭或见阳脱(见于本病的终末期),实邪以寒湿、血瘀以及湿浊为主,治疗上通常是扶正祛邪贯穿于始终,在扶正补虚时常需注意养阴生津益气,尤其是应用利尿剂后出现舌红苔薄时应及时予生地、麦冬、石斛、太子参等凉润生津,养阴益气之品如生脉散加减,并强调保肝肾,在祛邪活血时多较重视荡除肠中秽恶、瘀滞,攻下毒邪,常用生大黄、虎杖之品并加用醒脑开窍药:如菖蒲、郁金、远志、麦冬、莲子之类。如有脱证,阴脱选用生脉针剂或人参针剂,阳脱选用参附针剂。

1.2.3 中药灌肠 在所有治疗中通常加用大黄灌肠液直肠灌肠:生大黄洗净,晒干后研成粉末,备用,成人取大黄粉30g,用沸水冲和至100ml,待水温冷至37℃~40℃,用导管接50ml注射器直肠深部慢慢灌入,灌肠后保留药液30min,日1次。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70岁,因“间歇呕吐咖啡样物1天”入院。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20年,肝硬化腹水5年,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入院时神疲,贫血貌,时血压90/60mmHg,心率100次/min,血常规血红蛋白5.6g/L。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腹水”。治疗原则为止血,输血,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制酸,抗感染,第2天血压120/70mmHg,未见继续呕血,但病人出现反应淡漠,神志烦躁,夜间尤甚,考虑为肝性脑病。中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大黄粉灌肠,保持大便日2~3次,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变化,第4天,患者神志平和,对答合理,继续治疗2周好转出院。

3 体会

肝性脑病系危重疾患,常为严重肝病的终末表现,预后不良。据统计,急性肝性脑病起病急,预后差,生存率约为20%,慢性肝性脑病生存率约为70%~80%。近些年来,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引起重视并且应用较多。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本病较单用西医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如有的疗效观察报道,中西医结合组109例急性黄疸型肝炎并肝昏迷存活率为48.6%,单纯西药组存活率为8.8%,P<0.01。林教授专攻脾胃专科,擅长用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疑难杂症。他认为,中药灌肠的作用机理在于可以达到消除腹胀,防治肠道感染、消化道出血、迅速排除消化道积血等作用,而且中药直肠给药吸收快,其吸收总量较口服为高,能较好地防治肝昏迷。因此,采取西药基本治疗,抢救治疗结合中医辨证基础上的中药多剂型、多途径、多方式的治疗较单一治疗疗效更肯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