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连柯,А.С.

浏览

图

苏联教育家。生于一个铁路技工家庭,17岁开始当小学教师。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1920年,他被委派组织一所“少年违法者工学团”。马卡连柯大胆进行教育实践, 积极探索新的教育规律, 经过艰苦的工作使数百名犯罪儿童成长为新人。1922年,工学团改称“高尔基工学团”。 马卡连柯的教育文艺名著《教育诗》(1933~1935)生动地总结了工学团的教育经验。1927年,他离开工学团,组织并领导同一性质的“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他进一步发展了工学团的经验,创造了在集体中把教学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在公社中成立10年制完全中学和工厂,社员既是学生又是技术工人。1935年他离开了公社。他在工学团与公社的实践中, 把 3000多名走入歧途的青少年教育改造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一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材和先进人物。他的成功,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以后他主要进行教育理论的总结、研究与宣传工作。1937年出版了专论家庭教育的《父母必读》。1938年写完另一教育文艺名著《塔上旗》,总结了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的全部经验。

马卡连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与资产阶级的“自由教育论”、“儿童学”等错误理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他坚信共产主义教育的威力,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又汲取M.高尔基作品中对“人”的高度信任的思想,确定了“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总的教育原则。他在此基础上广泛地论述了各种教育问题。他提出,要完成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必须通过集体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基本教育过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原则与方法来塑造共产主义新人。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实践与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内容。

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被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总结了进行集体教育的一系列主要原则与要求,如集体运动原则、平行影响原则与集体继承性原则等;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中教师、学生集体与学生个人之间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辩证关系;强调教师必须善于通过集体的力量对学生个人进行更为广泛与严格的教育;在对学生个人的教育中,必须要求他对集体负责,给集体以积极的影响;教育工作要在保持与发展集体的优秀传统中,使集体永不停滞,一往直前。马卡连柯还要求在形成学生集体的同时,教师也必须形成为团结、战斗的集体。

在劳动教育理论中,他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一致性,劳动教育与生产产品的过程相联系,以及把知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的一般原则,使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养成共产主义的道德思想品质,并使脑力与体力得到统一发展。

在纪律教育理论中,马卡连柯论述了社会主义纪律与纪律教育的实质,并指出纪律教育的基本特征应是严格的纪律形式与个人的自觉性的充分结合。

1950年,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成立“马卡连柯全集编辑委员会”, 编辑出版了《马卡连柯全集》(7卷本)。中国于1957~1959年翻译出版了这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