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的历史沿革

浏览

夏邑的源流甚长。全境为新生代第四纪之冲积平原。在打井和治河运动中征得象牙、肿骨鹿角等一些动物化石。据此推断,远在几十万年前,这里的气候温暖,森林茂密,草原广阔,沼泽棋布,动物繁多,自然环境优美,是古代人类理想的生活地区。

早在四、五千年前,夏邑境内就已建立起众多的原始居民村落。清凉山、马头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物证明:当时人们已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畜牧、渔猎、制陶、纺织业也都相当发展。马头遗址发现了陶祖,这是由母系氏族进入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标志。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政权——夏朝。史书载:在此以前的唐虞之世,已划野分州,《尧典》云“肇十有二州”。到禹时,“水土既平,更制九州”。“荆河惟豫州”(《禹贡》)夏邑地属豫州。然而《尧典》、《禹贡》皆后人的托古之作,并非当时实录,故十二州和九州之说,不能作为信史。

1988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师生对清凉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商文化和龙山文化两层之间,发现了岳石文化。认定岳石文化为东夷文化。在当时,夏邑地属东夷域内。也就是说,这里既非夏的领域,又非商人的发祥之地。本着多说并存的原则,二说并录,以备考证。

公元前十七世纪,汤克夏,定鼎于亳(今商丘附近),亳仅距夏邑地百里许。根据资料,要确切指出商的行政区划是不可能的。如按五服制,夏邑地当为商的都畿之地。相传县西二十五里之桑固,是昔成汤祷雨之桑林。解放后,境内发现商城遗址较为密集,而且内涵丰富。是知在当时这里的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发展。

盘庚迁殷后,史称之为殷。其时夏色名栗。《殷墟卜辞综述》和《卜辞通纂》两书,关于第六一九片和六O八片甲骨文所载的栗,均作了精确的考证。栗,地在今河南夏邑县。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名称。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有文字记载的县,在全国还是屈指可数的。当时,能以栗的名称代表一个地区而载入甲骨,栗应不是一般的居民聚落,而当是一个初具城市规模的聚邑。

公元前十一世,周人灭商,建立周朝。不久,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大举东征,平定了这次叛乱。征服了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西周的势力扩展到黄河下游,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在今商丘一带建立宋公园。夏邑属宋国地。

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联合灭宋,三分宋地,夏邑地改属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在夏邑地置栗、祁乡(今杨集一带)两县,均属砀郡。

秦末苛政如虎,因而于公元前209年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往返攻战,数经夏邑地。在陈建国号张楚后,夏邑地一度隶属张楚。陈胜、吴广失败后,继之而起的有项羽、刘邦等起义军。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军至栗,与项梁别将朱鸡石、余樊君交战,项军败,余战死,朱鸡石逃往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引兵到栗,夺秦刚武候四千余人。又联合魏将皇欣、武满军合攻秦军。由于八年的战争,“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西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在距夏邑地二百里之定陶汜水南即皇帝位,国号曰汉,史称西汉。初年基本承袭秦制,又在西南部置建平县,治建平城(今马头寺)。栗、祁乡、建平三县皆属沛郡。后于公元前92年(征和元年)封赵敬肃王子乐为栗候,前86年(始元元年)封杜延年为建平侯。前15年(永始二年)封梁夷王子贤为祁乡侯,其封地——栗、建平、祁乡皆为侯国。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往往可以反映某一地的开发程度,夏邑地同时置三个侯国,可见当时夏邑地的开发程度是比较高的。

东汉

东汉为对地方行政区划大加整顿,据《东汉会要》云:“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合并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栗、祁乡二侯国皆在此时并省。以今县城南郊为界,南部属沛郡之建平侯国,东面划入砀县,北面划入下邑,隶属于梁国。

东汉末年,原监察区之州变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沛郡和梁国皆上属豫州。

三国

公元190年后,各地豪强筑垒立壁相互混斗。时曹操发动曹、夏侯(曹操本姓夏侯)两家的兄弟子侄为骨干,聚众于已吾举兵,既而发掘了葬于砀山的梁孝王刘武墓,得黄金万斤以作军饷。其时,夏邑地又屡遭战祸。220年,曹魏建立后,夏邑属魏国地。据谭其骥《历史地图集》示,夏邑地被柝为南北两部,南部为谯郡之酂县地,北部为梁国之下邑、砀山,皆隶属于豫州。

西晋

公元265年,西晋灭魏,因袭魏制,夏邑地南北两部分属豫州之谯国酂县和梁国之下邑。晋统治者生活腐化,奢侈无度,史称“奢侈之费,胜于天灾”。接着爆发了持续十八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继而中原大乱,豫州刺史祖逖率师渡江,击揖作誓,激励士卒,于公元314年,统军进据于今夏城东北二十五里之谯城,征战大捷“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东晋五胡十六国

公元316年,匈奴人刘渊推翻西晋,建国号汉,夏邑地为汉国所有。就在这时,黄河流域的各族统治者发生混战,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夏邑地陷于多方兵家征战争夺之地。公元319年,刘渊的继承者刘曜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夏邑属于前赵。公元329年,石勒攻灭前赵,夏邑又归羯族之后赵。公元350年,石虎养子冉闵(汉族人)灭后赵,建国魏,夏邑遂为魏所有。次年,冉魏的充、豫、徐、洛归降东晋,夏邑地复为东晋版图。公元352年,鲜卑人慕容隽擒杀冉闵,灭魏建立前燕,更夺晋地,夏邑又归于前燕。同年,羌人姚襄领兵归降东晋,驻军谯城,夏邑一时又归东晋。次年,姚襄叛晋,夏邑地为姚襄占领。不久又为前燕所夺。公元369年,桓温攻燕,夏邑再次归于东晋。公元370年,符坚将王猛率秦军攻燕。灭燕不久,夏邑地即为前秦所得。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东晋谢安、谢玄击败前秦,于384年,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夏邑地再次复归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置马头郡,治建平城(今马头寺)辖蕲、下邑、己吾三县。公元394年,后秦姚兴先后灭前秦,服西秦,灭后凉,向东扩张,一度据有夏邑地。公元417年,东晋将刘裕军自彭城西进,消灭后秦,最后东晋又收复夏邑地。从公元317年至420年的一百零四年间,夏邑地历经劫难,先后易手十四次。

南北朝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帝,建立宋朝,夏邑地属南朝宋之徐州梁郡。公元423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宋,司州全部和青、兖、豫州之大部被北魏占有,夏邑又改属北魏。公元526年,恢复县治。《太平寰宇记》云:“后魏明帝孝昌二年,置砀郡于下邑,移下邑于此,即古栗城也。”县治间断了五百年,到这时才得复置,名为下邑。后侨置至亳(今安徽亳州布)东北五十里处。公元534年,魏孝武帝被高欢胁迫外逃后,魏分为东西两魏,下邑属东魏之南兖洲马头郡。公元550年,高洋灭东魏,建国号齐,下色属北齐之马头都,马头郡废改属亳郡。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己吾县省,并入下邑。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灭齐,下邑又归于北周。

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于589年灭亡了南朝的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分裂割的局面,隋复实行郡县两级制,改州为郡,下邑属梁郡。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后,鉴于隋朝实行的郡县两级制已不适应于当时的社会情况,改行道、州、县三级行政制。开始时划全国为十道,开元间增划十五道,下邑属河南道之宋州。后宋州改睢阳郡,下邑属之。唐玄宗统治的后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战乱又起。继“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演变成藩镇割据的势力而此争彼夺。民生凋蔽,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公元868年,徐州募兵在防地发生兵变,拥庞勋为主,北上攻陷徐州,向西进军到下邑时,邑人华敬忠率众抗击,庞勋兵败退往宿州。公元875年冤句(今山东单县境)人黄巢聚众响应王仙芝起义,下邑为起义军征战驻守之地先后达十年之久。

五代

公元907年,朱全忠灭唐,国号梁,改睢阳郡为宣武军,下邑属宣武军。公元922年,邑人袁象先叛梁归降后唐,庄宗李存勖自诩为有德之人,称誉袁象先叛梁归己为归顺有德之人。因赐袁故里名归德,归德之名自此始。在宋州置归德军,下邑属之。此后,晋、汉、周皆袭此制。从公元907年梁太祖称帝到960年周亡的五十四年间,下邑备受战乱的蹂躏,经济遭受到了极大破坏,呈现“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的悲惨景象。

北宋

北宋初,为历行中央集权制,采用废军措施,以取消节度使的实权。在施行过程中弊端甚多,故于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路,实行路、府、县三级制,下邑属京东西路之应天府。公元1127年4月,金军掳徽、钦二帝。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商丘)即皇帝位。金军南侵,赵构弃城南逃,途经马头寺,后人为识此事,立“宋康王南渡处”石碑一通,是为历史的见证。宋王朝在黄河流域的统治尽为金人摧毁,北宋告亡。

南宋及金

金人据有黄河流域后,改应天府为归德府,下邑属南京路归德府。公元1138年8月,南宋与金议定:宋向金称臣纳贡,金把河南、陕西划归南宋。而金的诏书中有“其官吏等,己有誓约,不许辄行废置,各守厥官”一条,由是河南、陕西皆金、齐的旧官。所以,在1140年5月,金军再次南侵时,各地纷纷迎降,一月之间,归还宋之河南、陕西又全被金人夺去,下邑归宋不到二年又归于金。“天眷新制”实施后,再经世宗的深化改革,到章宗时,金已臻全盛时期。章宗是金朝皇帝中汉文化最高的一人,他在完善新制中有所建树。于公元1191年即明昌二年,敕有司,改革地名,这是历史上一次大的地名改革运动。下邑之名不祥不雅,故取华夏之义,改“下邑”为“夏邑”。

公元1234年,蒙古族灭金占领黄河流域。同年,因洪水泛滥而黄河改道,在杞分三股入淮。北股流经归德、夏邑北到徐州合泗水南下。自此,夏邑境内除遭战祸之外,又加水患,数次几乎赤地千里。

公元1265年(到元二年),夏邑并入睢阳。公元1271年,蒙古族定国号为元。“三月,复立夏邑县,以砀山入焉。”(《元史·本纪七·世祖六》)。元朝实行行省制,夏邑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后谷熟县(今虞城县境)废,并入夏邑。公元1309年(元至大二年),黄河泛滥,淹没城郭,县治迁至县西北黄冢集,到公元1318年(延祐五年)始还县城。

元统治政策暴虐,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最贵,色目人次之,汉人又次之,南方汉人最贱。人等的歧视,官吏的残暴,汉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南宋灭亡之日起,汉族农民的武装反元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驻守县北四十里刘福营(该村因此得名)。公元1355年2月,刘福通等自砀山夹河迎回逃匿其地的韩林儿(起义军首领韩山童之子)拥立他称帝,号小明王,建国大宋,年号龙凤,建都亳。此后的五、六年间夏邑为大宋所有。至今遗迹尚存。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元朝的行省制,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夏邑属河南布政使司归德府。公元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归德府降为州,夏邑改隶开封府。公元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归德州升为府,夏邑复隶归德府。元代以后的二百多年间,夏邑惨遭兵灾蹂躏和黄河水患,人烟极度稀少。后经几次迁民,荒芜的土地才逐渐恢复耕种。据一些族谱家乘的调查,绝大多数人家都是在这时从外地迁入的,故此农业生产一时有了很大发展。然而明王朝从皇室起以及勋戚、宦官无不热心于土地兼并,大量土地都集中在贵族官僚手中,夏邑的几大家就占有大部沃土良田,耕者少地无田,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嘉靖年间,全县人口还不足两万人。到了明代后期,于横征暴敛之外,又加派辽饷,人民负担极为沉重,于是爆发了农民起义。公元1635年,起义首领十三家、七十二营大会于荣阳。李自成起义军便攻入夏邑县境,在司道口杀死抗击义军的县儒官张一贯,在城东击败归德武平卫世袭千户董玺军,阵斩董玺。破城后,闯王之子小秦王因追杀官军而殉难。公元1642年,李自成部将杨守时驻夏邑,与明守将杨文岳军对峙,至今会亭集还存有李自成的饮马井和八卦寨等遗迹。公元1644年,李自成任命尚国俊为夏邑县知县,不久,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

清入关后,初大体承袭明朝的制度,夏邑属河南省归德府。因慑于汉人的反抗,政策略有放宽,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对被征服的汉人采取镇压政策。县境内多处驻有八旗兵和绿营的军队,对地方实行全面的军事管制。夏邑“七十二营”之说,便始于此时,很多村庄亦因此改名为“营”。八旗兵又圈占民田以为马厂,故有的村又名为“厂”。大量良田被清贵族强占为“皇庄地”,皇庄享有很多特权,对农民极其暴虐。同时,又屡兴文字狱,邑人彭家屏因为灾民请命,结怨于河南巡抚图尔炳阿,遭到图尔炳阿诬告反清,而于公元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蒙冤而死,直到民国四年才得平反昭雪。

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因洪水泛滥,黄河徙流今道。夏邑县暂受水灾,却因祸得福,长达六百一十八年之久的黄河之害,到此才告结束。

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清统治者为偿付大笔“赔款”,对农民除征赋税外,又作额外的搜刮,地方官吏豪绅亦乘机掠夺,使农民贫困破产,濒于绝境,以致揭竿反抗。公元1853年(咸丰三年),邑人武痒生王贯三等结捻起义,攻城破寨,杀富济贫。民谣云“咸丰二年半,长毛来捣乱,毁了日子主,好了穷光蛋。”咸丰四年三月初八日,王贯三会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破县城,击溃官军五百余人,擒杀知县徐本立。成丰六年正月十七日,王贯三军再次攻破县城,俘知县郭凤恩到永城肢解。先后二十余年,三破县城,数败清剿捻将领僧格林沁军,给垂死的清王朝的统治以严重打击。

中华民国

1912年,民国建立,初因清制。

1913年,废归德府治,置豫东道。

1914年6月改称开封道,夏邑属之。

1914年8月,奉北京政府令,设置分县,治牛王固。当时的夏邑虽已颓败不堪,但在各派军阀混斗中,仍历受战乱之苦。

1918年,,河南省督军赵倜为阻苏皖民间武装入豫,抽调五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和一个机抢连开赴夏邑布防。

1922年,冯玉祥军由陕入豫,赵倜军战败,其残部窜入夏邑,沿途抢劫。

1923年,直系军阀吴佩孚任直鲁豫三省巡阅使,为控制河南全境,将在鲁山、宝丰一带收编的土匪张国信、张国威(混号“老洋人”)部数千人派到夏邑驻守。于4月4日到达,分驻县城和胡桥两处。因其匪性未改,到处抢劫奸淫。

1927年5月初,中共河南省委豫东特派员张海峰在刘堤圈召开豫东各县红枪会首领别动会议,以结盟形式策动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6月10日,国民革命军先遣队王金韬率部攻袭县城,生擒豫东镇守使郭振才,缴获枪支数千。是时,因邑境数遭兵燹,杆众四起,南有杨协月、韩兴,北有王三木匠,东有马治国,西有金大力,各聚众数千肆意抢劫。同年8月13口,直鲁联军第二军军长张敬尧部进入邑境,县南韩口、娄菜园、关河口、韩新庄、韩新桥、韩瓦房庄、张庄、高河等二十一个村庄全被烧光。即驻县城到砀山县境连营数十里。他们收买利用士匪和杆子会抗击冯玉祥军,又以招安名义在太平集收编了杨协月千余人。10月11日,国民革命军与直鲁联军战于县城,两攻不下,国民军暂撤。旧历11月初7,两军再战于县西南何营,直鲁联军溃败。

1928年1月,冯玉祥部旅长孙实(中共党员)出任夏邑县长。孙到任后,即推行新政,倡导民主,除暴安良,禁烟禁赌,男剪辫、女放足等,帮助李云鹤(当时名李醒潮)组建中共夏永虞中心县委,李任书记,同时又积极筹划武装暴动,未果。这时,蒋介石已叛变革命,实行“清党”。孙的行动引起其上司的猜疑,故于4月底将孙实调离夏邑。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战祸波及夏邑。是年,行政区废,夏邑直隶属省。分县制废。

1933年2月,夏邑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8年5月13日,日军六架飞机轰炸夏邑县城。25日,日军第十六师团一部进攻县城,守备之四十师一个团抵抗日军一昼夜,败退商丘。县政府转移到农村,县城基本上成为空城一座。

1939年春,日军侵占夏邑县城,首先利用汉汗建立维持会,代行县政府职权。8月,撤销维持会,成立伪县政筹备处。12月1日,撤销伪县政筹备处,建立伪夏邑县公署。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县境内创建抗日根据地,并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这就形成了共产党、国民党和日伪三方对峙的局面,所控制的地区随着斗争形势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抗战开始后,中共苏鲁豫皖特委为贯彻中央洛川会议精神,于1937年11月在肖县黄口召开了特委扩大会议。中共夏邑地下党组织根据黄口会议决议,积极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各种抗日团体,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1938年2月,中共河南省委通过统战关系派郑训(即汪洋)、杨泉清、王若望三人,以国民党第一战区民运指导员的合法身份来到夏邑,开展抗日救国活动。4月2日,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原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奉八路军总部命令,开赴抗日前线——苏鲁豫边区,6月进入夏邑县境,在县境东北部和东部创建了夏邑县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在纠正了初期开辟根据地不要政权的错误之后,重视了政权建设。7月间,苏支政治部会同国民党杨、夏、肖、永、丰、沛、铜七县联合办事处,联合组建夏邑县抗日民主政府。7月下旬,苏支三大队一营,歼灭八里庄伪据点之伪军百人,帮助组建第二区抗日民主政府。8月24日,苏支三大队一营全歼伪二区武装百余人。25日,日军调集砀山、商丘、兰考之日伪军两千余围攻驻太平集的苏支。激战一昼夜,苏支毙伤日伪军三百余人。9月,苏支收编了陈岗民间武装近百人,处决匪首王金钊,又帮助组建第三区抗日政权。10月29日,新四军第六支队击溃盘据马头寺的伪反共军第二路军参谋长嵇寿秋部五个大队,毙伤敌三百人。该部又于12月3日,歼灭驻济阳集的伪和平救国军第二路第二支队,毙敌三百余。是时,夏邑县境由东北到西南的抗日根据地已连成一片。12月,苏支奉命回师陇海路北,夏邑改属豫皖苏边区领导。

1940年2月6日,中共夏永砀中心县委成立。根据地以夏境为基础,又扩展到芒山一带的永城五、六区和砀山县南部。8月,撤销中心县委,改称夏永砀县。12月12日,耿(蕴斋)吴(信荣)刘(子仁)叛变。中旬,整编夏永砀县大队,改名为“雨亭总队”。

1941年4月下旬,因战局有变,夏永砀县党政军随军分区暂时撤往津浦路东。6月,路东地委成立,负责领导路西各县党的地下工作。

1944年9月,新四军第四师率部西征,在收复八里庄的战斗中,师长彭雪枫将军不幸壮烈殉国。中旬,重建中共夏邑县委和县政府。10月,路西地委(即淮北二地委)成立,夏邑属路西地委领导。11月,为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在商、永、亳县结合部建立雪商亳县,辖区中包括今县境的马头、业庙、济阳、罗庄、中峰等乡。

1945年8月,日本乞降。汉奸分子如蚁附膻地投向国民党。9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县政府进据县城,官员们“劫收”了日寇长期野蛮掠夺所集中的中国人民的财富,肥了自己。另一方面,散存民间的“联合”“储备”等伪币尽成废纸,人民深受其害。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调集各路军队,大举进犯解放区,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国民党军队内部的强烈反对。故于1946年1月,驻防夏邑的国民党五十五师两千余官兵,在副师长王继贤(中共党员)率领下举行起义。夏邑县城获第一次解放。10月,淮北路西地委改为华中八地委、八专区、八军分区。11月,重建豫皖苏,夏邑又属豫皖苏三地委、三专区、三军分区领导。

1947年9月,华东野战军在挺进大别山区的途中经过夏邑,驻县城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闻风弃城逃跑,夏邑县城再次解放。年底,在县境东部建立砀南县,辖区包括今北镇、孔庄、火店、韩镇、骆集等乡和砀山县南一部。

共和国

1948年11月6日,夏邑县城解放,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千年古城获得新生。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

1949年初,撤销砀南县,张店、陈营两区划归夏邑,基本上恢复了原建制。夏邑隶属于河南省商丘专区。

1951年10月,桑固区的营盘和陇海区的郑集、张公店等乡划归谷熟县;同时,划入商丘县的济阳区。

1952年10月,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县人民政府由城内迁到城东北隅新城区(今址)。

1954年10月10日,又划入永城县的新兴、马头两区。

1958年12月,商丘专区撤销,夏邑改属开封专区领导。

1961年5月,恢复商丘专区,夏邑仍属商丘专区。

1997年,商丘专区撤地改市,夏邑属商丘市领导至今。

2005年,夏邑乡镇区划调整:撤销郭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李集镇管辖,李集镇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夏邑辖8个镇、16个乡:城关镇、会亭镇、车站镇、李集镇、杨集镇、马头镇、韩道口镇、济阳镇、北镇乡、歧河乡、火店乡、中峰乡、罗庄乡、孔庄乡、业庙乡、何营乡、骆集乡、王集乡、太平镇、郭店乡、桑堌乡、曹集乡、刘店集乡、胡桥乡。

2011年,太平乡、罗庄乡撤乡设镇。

2012年,火店乡撤乡设镇。

2013年,北镇乡撤乡设镇,为北岭镇。

2014年,夏邑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人,辖12个镇、12个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