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肠汤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8例

浏览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疾病。病位在肛门与结肠,病变以溃疡为主。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大便带有黏液、脓血便为主症,或兼有腹胀、肠鸣、里急后重等症状,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笔者临床应用健脾益肠汤内服并配合灌肠治疗 38 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十余年。全部病例均符合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内服法 自拟健脾益肠汤为基础方:党参15g,白术10g,干姜5g,附子6g,桂枝 10g,益智仁10g,黄连6g,黄芩10g,当归10g,白芍15g,木香10g,槟榔10g,乌梅 20g,甘草5g。肾虚甚者加炒故子、鹿角霜。湿热甚者加苦参、地榆。食积加焦三仙。每日1剂水煎服。

1.2.2 灌肠方 五倍子5g,药用炭5g,黄连3g,共为末,用 100~150ml温水溶化,大便排空后保留灌肠,每日1次。以上二法均以半月为1个疗程,以3个疗程判断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消失、大便常规检查为阴性,结肠镜检基本正常。显效: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消失,大便常规正常,结肠镜检,溃疡、出血明显好转。好转: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偶见,大便常规检查时有脓血,结肠镜检溃疡、出血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大便常规、结肠镜检均未见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23例,占60.52%;显效10例,占26.31%;好转4例,占10.52%;无效1例,占2.63%,总有效率97.37%。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39岁,1994年8月20日就诊,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2年。曾服用庆大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柳氮磺胺吡啶、补脾益肠丸等药。现特来求助中医治疗,就诊时仍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1日2、3次,舌淡,苔腻微黄,脉缓。大便常规,色黄,黏液(++),红细胞(+),白细胞(+),结肠镜提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均有充血水肿,多处糜烂和溃疡。中医诊断:休息痢,用自拟健脾益肠汤内服,配合灌肠,用药半月,自觉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又用药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半年后经结肠镜复检,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均消失。嘱禁饮酒,少食肥甘。经10余年观察未见复发。

4 体会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认为与感染、免疫、精神等因素有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一是由于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蕴积肠道、伤及气血所致。二是七情内伤,思虑伤脾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三是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伤及脾阳、虚寒内生;或脾病及肾、或久痢伤肾,以致中焦虚寒、脾肾两虚。所以病位在肠,但又与肝、脾、肾相关,病情又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湿浊相混、气血两伤。因此在治疗上,一要健脾温中,又要肝肾兼顾、寒热并用,三要清热燥湿,气血同调。临证指南医案云:“肠胃留滞,都因阳不主运”。方中用党参、白术、附子、干姜、桂枝补脾益气、温健中阳。用白芍、乌梅益肝体,黄连、黄芩泻肝用。用附子、干姜、益智仁补脾肾之阳。方中桂枝、干姜、附子、黄连、黄芩寒热并用,一治中焦虚寒,又清大肠湿热。痢疾,轩岐称曰:“滞下,谓滞气血,不独食滞一因”。古方云:“香连丸取其清热必佐理气,谓气行斯,湿热积聚无容留矣”。经曰:“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方中以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当归、白芍调气和血。诸药合用,脾肾健、肝脾调,寒热除、湿浊清,气血和、则便脓血愈。另外灌肠方中黄连清热燥湿、药用炭解毒杀菌,五倍子收敛生肌,保留灌肠,局部用药,直达病所。内服外用,所以疗效满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