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养生法

浏览

【摘要】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顺应自然,就是顺从四时气候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这是养生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人与外界环境有着物质统一性,外界环境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即中医所谓的“人与天地相应”。

【关键词】 养生; 顺应自然; 人与天地相应

养生,它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属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顺应自然,就是顺从四时气候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这是养生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人与外界环境有着物质统一性,外界环境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即中医所谓的“人与天地相应”。 “天人相应”为《内经》基本学术思想,而“生气通天”是《内经》中“天人相应”观的组成部分。生命之气通于天,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脏腑、经络及精气神的活动相互协调,也是一个整体,从而构成有序的生命活动及其过程,有助于人的养生。 顺应自然养生法必须做到适应自然事物和掌握自然规律

1 适应自然事物

自然事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谓“适者生存”,能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才能够生存于世界。

1.1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化生人体精微物质的来源,也是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1]。”人身之五脏也与天地阴阳五行之气相应,故其嗜欲不同,而五气、五味、五色分别宜入通于脏腑,达于肌表,使脏腑的功能协调、气血旺盛,功能活动就能产生。谨和五气、五味、五色,防止脏腑之气受损,功能健运,疾病不生,生命长寿。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2]。” 原则,是以谷为主,肉、菜类为副,同时适当补充水果、瓜类,就能得到体内所需的营养而精血充盈。食物的性、味决定了它的实用价值。如寒凉食品可清热泻火,甘寒者可滋阴生津,甘温者可补命门振奋阳气。肾阳不足宜食羊肉、韭菜之类食品;精血不足宜食海参、紫菜、鱼类以填精补血等。

1.2 生活环境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千多年前的中医著作《素问·五常政大论》就已讲道,“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2]”。这段话说明生活环境的好坏,与寿命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而且环境好坏的程度愈大,则寿命的差距也愈大。自然环境优美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可以美化人的生活和心灵,它为家庭个人提供了舒适、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是健康、幸福、长寿的摇篮。近几年来,通过大量实例调查发现,山区、农村年逾百岁的长寿老人较多,而城市的长寿老人则要偏少。例如世界著名的五大长寿地区-前苏联高加索巴基斯坦罕萨、厄瓜多尔卡理、中国新疆的南疆和广西的巴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山区、农村的气温、气压、湿度较低,并且有绿荫遍地的森林,清凉舒适的气候,潺潺不绝的山泉,安静优雅的环境,又因远离闹市,既无“三废”污染,亦无噪音骚扰,空气新鲜,饮食清淡,种种因素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调节机体生理功能有益。其次,山区农村人口密度稀,疾病传播少,并经常能就地取材获得新鲜蔬菜与水果,有利于健康长寿。因此,充分适应自然界事物,利用好自然界事物,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调摄养生。

2 掌握自然规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有这样一段养生方法:“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1]”。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学说,春夏季节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的时候,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才能顺应季节的变化,预防或少生,甚至不生疾病,如果违背了这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就会影响健康,引起疾病。凡自然环境的异常可影响人体生理活动而致病。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2]”;《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春气在经脉,夏气在经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2]”。人体必须随季节变化进行调整,防止人体的脏腑、经络及精气神的耗伤,引发疾病。“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的养生措施。适时增减衣被,做好防护措施,保护肌体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止产生疾病。

《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3]”。 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而且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阴阳是相互通应的,也要达到协调统一。所以养生应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云:“以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3]”。《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2]”,外顺应自然,保持天与自然的和谐,如此“则阳气固,虽有贼邪邪弗能害也”。

春天气候温和,百花盛开,应早睡早起,迎接阳光;到了夏天,天气炎热,万物生长,仍需早睡早起,多到户外走动,不可因天热而整日躲在空调房里吹冷气;秋天天气渐渐转凉,气候干燥,人的活动也必须收敛,渐渐减少;冬天时天寒地冻,应该晚睡晚起,避开严寒,最好躲在家里像动物冬眠,以保存阳气,这就是中医独特的天人合一的养生观。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人体不仅能够适应自然,还能认识和改造自然,抵御自然环境的不良刺激和影响,充分做到“人与天地相应”,以防病保健,强健身体,益寿延年,达到养生的基础原则。

【参考文献】

1 王洪图.内经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8,42.

2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语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54,26,448,368,162.

3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著.黄帝内经灵枢诠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07,174-175.


相关文章